知识管理课程笔记


有关知识的定义与逻辑

  • 知识管理:组织管理与持续发展动力,目的是支撑业务
  • 组队作业:五六人一组,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报告,文献,理论
    示例:华为案例研究,机构知识库研究现状
  • 长城咨询公司,蓝凌,国际MAKE知识管理大奖
  • D数据I信息K知识W智慧M道德
  • 显性知识:以物质为载体,隐性知识:以人为载体
    隐知识是人工学习很多显知识的时候过往经验和逻辑的推理,个人联想
    显性知识更有利于传播,管理隐性知识可以用管理人或者显性化或者隐知识之间的传递来达到

管理掌握隐知识的人可以发散为管理掌握隐知识的AI

  • 知识创造的过程:显知识与隐知识的转化
  • 知识图谱的创建:自上而下:整理,自下而上:挖掘
  • 重复发明轮子的问题,知识工作者1/3的时间都用在寻找他们永远找不到的信息上

用AI做信息管理,知识库的构建和检索(具体的小而精的知识库上的new bing),问答AI。

  • 无形资产:知识资产的管理和应用,需要被充分认识,可能是蓝海
  • 数据挖掘挖掘出来的是知识
  • 筛选传播记录能带来更大价值以及不可以替代性的知识
  • 知识共享的时候的囚徒困境,知识管理更多的时候是组织层面的事情
  • 个人层面的知识共享:共享知识的意愿,表达知识的能力问题
  • 知识利用时创造新知识,活水,正循环
  • 隐性:个人化战略-软环境,显性:编码化战略-硬环境
  • 唯理主义:演绎法,经验主义:知识是归纳而来的-归纳法
  • “调查”:政策文本,专家访谈文本,现场调研文本,二手资料文本
  • 层级式地构建主题、关键词
  • 实证研究-回归然后问卷证实
  • 社会学认为 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使用和交流过程中才能体现其本质,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意会过程。——波兰尼
  • 知识是愿望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归纳法推理法类比法
  • 外界输入--内化的能力--自己的知识--表达的能力--输出

    大模型对知识再生的能力比较缺乏

  • 知识按 是否掌握 和是否意识到 分成四个类别
  • $$ KM = (K+I)^S $$

知识管理的作用

  • 信仰-“讲故事的能力”对团队凝聚力有很大的作用
  • 知识传承和创新(新的环境下去打猎)
  • 显知识隐性化(学习)和隐知识显性化(记录)以及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都存在知识的扩充,是一种正循环。(也会存在失真,但是大体上仍对于有用的知识是扩充的)
  • 分工与协调对原始人的作用(对AI呢?)
  • 把人看作资源
  • 领导力× 当领导的资历✓
  • 信息公开导致比较,人离动物性越来越远导致焦虑
  • 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规范化,规范知识标准化

SECI模型

  • 野中-SECI模型: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个阶段:
    (1)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是共享经验的过程,并依靠它创造隐性知识。
    (2)外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它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中创造新的、显性概念。
    (3)组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一种把概念综
    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知识转换模型包括组合不同显性知识躯体。
    (4)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它与通过做来学习密切相关。
    这四个过程是依次循环的,有循环的过程才更好,需要上手实验,不然就只能成“思想家”了
    共感知识,概念知识,系统知识,操作知识
    野中把这些过程叫做场,强调领导力的作用

  • 在SECI螺旋中有机会纠正输入

  • 科研方向 随心所欲 or 研究的意义

  • 论文题目想对了--论文做对了一半

  • 物理空间(硬环境)对知识分享的影响,软环境(场合,氛围)也有影响

  • i个体 g群体(group) o组织(管理巨大知识库)

  • PI制:项目负责人制 以项目为导向
    国家实验室:目标导向,持续资助

  • SECI:认识,组织,时间三个维度

  • 知识社群,标杆学习,事后回顾,最佳实践转移

  • 组织的作用:提出知识愿景-定义知识-形成场

麦肯锡知识管理模型

  • 提取-存储-学习-分享-创新-提取 螺旋
  • 抓住 ,通过总体场控制知识螺旋的过程
  • 物理的场,方法的场,精神的场
  • 编码化战略(剥离知识)和个人化战略(更好的沟通知识)

知识战略

  • 知识分发矩阵,用来权限设置
  • 知识要有对应的定义有利于查找:元知识 头文件
  • 核心业务和支撑业务
  • 丁香园的语料库,专业性高

文章作者: Bill Z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Bill Z !
评论
评论
  目录